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网约车10岁了

安静 中国交通报 2021-07-30

自2010年6月Uber首次出现在美国旧金山街头算起,网约车发展已10年时间。国内最早涉足该领域的是Uber的追随者易到用车,而真正把网约车这件事在国内做大的则是刚刚过完8周岁生日的滴滴。


客观地说,网约车确实形式新颖,给公众出行带来了便利,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负外部性的问题也不少。特别是,经过漫长的努力,至今都没能解决好商业可持续这样一个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


商业上的不可持续,从某种角度上说,强化了网约车本就存在的负外部性问题,且彼此形成负反馈,使网约车这一出行新模式总是问题不断,严重制约了它的发展。


笔者多年关注、研究个性化出行公共产品的问题,包括分时租赁、网约车、共享单车、出租汽车等,以下是对网约车问题的一些体会和浅见。



网约车问题是“后互联网”问题


开宗明义。笔者认为,网约车行业在基本认知层面上出现了问题。可以从很多角度,框定这个结论。


比如,从时间维度看。时间是“一朵玫瑰”,都知道时间是检验对错的标准。网约车兴起,往长说已有10年时间,往短看也有六七年了。网约车行业可谓是,汇集了方方面面的高水平人才,消耗了前所未见的巨额社会资源,自身更是百般腾挪,近乎穷尽了所有办法和手段。


但这么长时间了,依然如故,依然问题不断,依然找不到一条商业可持续路径。仅凭经验和常识也能够知道,整个行业一定出问题了,而且一定是原则性、根本性的问题。


再比如,从既有个体差异但又存在共性问题的普遍规律讲。地域、规模、国内、国外、先来的、后到的、重资产的、轻平台的等,在各网约车运营主体明显具有个体差异甚至是巨大个体差异的情况下,整个行业却出现了带有共性特别是严重影响网约车发展的共性问题。从强逻辑的角度讲,一定是在根本层面上,或是在认知和底层逻辑上,整个行业出现了偏差,存在着问题。


具体来说,就是整个行业都错把网约车当作了互联网问题,没能敏锐地意识到“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约车已然是一个“后互联网”的问题了。


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论证这个问题。随后还会进一步具体谈到“后互联网”属性这个问题,结合起来一并看,这个问题应该可以看得更清楚。



正视网约车行业“通病”“硬伤”


求端讯末,抛开现象看本质。笔者认为,在诸多影响网约车的因素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三个因素是:便利性、车辆规模、运行效率。我们称之为网约车的“三因素原理”。


通过系统观察可以发现,网约车“三因素”,彼此之间存在着极强的关联关系,任何单一因素都不具有极端化的空间和可能。否则,网约车就会问题不断,模式就难以成立,商业可持续的问题也更无从谈起了。


眼下网约车的种种症结和负外部性问题,归结到一起看,皆因违背了“三因素原理”,皆因没有协调好“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笔者认为,伴随着过往用户以PC端为主,向移动端应用的大规模发展,互联网产业也完成了从互联网时代向“后互联网”时代的过渡。


2014年是移动通信技术从3G向4G进阶的阶段,各种移动端的互联网应用大量涌现、渐趋成熟。如果一定要选一个时间节点,笔者认为可以把2014年看作“后互联网”时代起始年,相对应的标志性事件则是“滴滴专车”的出现。


有目共睹,无论是从发展和成长速度、资源投入,还是从社会影响、公众认同等方面看,“滴滴专车”所展示出来的东西都是空前的,令人吃惊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滴滴专车”是一个以前所未见的超强互联网意识,高度聚集的互联网风格和手段,在典型互联网思维引导下,打造出的一款现象级产品,一度似有继门户、电商之后再开互联网新蓝海的态势。


然而,很遗憾,时移事异。本质上讲,“滴滴专车”已然是一个“后互联网”时代的“后互联网”问题了。即便有强大的互联网思维、雄厚的资源投入、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认同度,底层逻辑错了,认知上出了问题,还是难以顺利发展。


当然,这仅仅是借“滴滴专车”举例,而并非在说只有“滴滴专车”一家有这样的问题。在底层逻辑上存在错误,对网约车的本质在认知层面存在偏差,是整个网约车行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通病,或说硬伤。


可以理解的一点是,网约车的出现,特别是极尽能事的大规模发展,恰逢互联网时代向“后互联网”时代过渡和转折的时间节点上。在强互联网思维的惯性作用下,一时认不清网约车的属性和问题,很正常,也可以理解。


然而,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此后这么多年,整个行业仍然摆脱不了强互联网思维?仍然建立不起来“后互联网”的理念和意识?这是不是该好好反思反思?


网约车作为一个现象级产品,可谓登互联网之峰、造互联网之极。很符合事物发展到最后阶段,普遍存在着最后一冲的规律。


烧空前的钱,撬动社会最广泛的资源,打造某一款产品,这样的逻辑、这样的事情,前无古人是显而易见的。斗胆说一句,十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样的机会和局面很可能也不会再出现了。


一是纯粹互联网的时代过去了;二是“后互联网”的问题,不存在这样的逻辑,不具有这样的属性;三是有这几年大量的前车之鉴,大家都冷静很多了,有部分人特别是部分投资人也看明白了。


笔者估计,如果技术层面不出现绝对意义上的创新或突破,在一个非常长的时间内,我们都极大可能会处在这个所谓的“后互联网”时代。



如何看待“后互联网”问题属性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一度曾尝试给“后互联网”下个定义,但不是说不清楚,就是很容易以偏概全,索性放弃了。简单而言,“后互联网”的属性问题应该涵盖如下几个方面:


概括而言,在“后互联网”时代的“后互联网”问题上,过往那些所谓互联网的特性和属性,什么唯快不破、不断迭代、边界成本衰减、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不断试错、烧钱做规模、老大统领老二尚可维持老三苟延残喘、平台、轻资产等,在“后互联网”的概念中,都是不存在的,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很可能恰恰是正相反的。具体如下:


“后互联网”问题,快,不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抓手,良好的形而上习惯,强大的形而上能力,才是第一位的;


“后互联网”问题,基本上没有迭代性,至少是迭代性很弱;


“后互联网”问题,即使有所谓的边界成本衰减,也不会很明显(合理的成本优化与压缩是另一个问题,别搞混了);


“后互联网”问题,是一个必须高度关注主营业务收入、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的问题,主营业务收入等站不住,商业模式、商业逻辑的噱头诱惑力再大,也是不行的;


“后互联网”问题,试错成本极高、风险太大,一旦失手,就非常难办;


“后互联网”问题,不一定具有或说罕有经典重资产问题的属性,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又是一个资产很重的事情,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但与“烧钱”的理念却是天差地别、大相径庭的;


“后互联网”问题,普遍具有多主体共生的特性,且存在着后发的机会和可能;


“后互联网”问题,大多具有平台的形态,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又都不可能形成平台驱动的逻辑,也难以轻资产化。


关于“后互联网”的属性,应该还有不少,大家还可以慢慢梳理。



基于“三因素原理”寻求网约车发展之道


先套句“官话”。解决网约车问题,需要回归第一性原理!


从积极的一面看,政策出台,有法可依了;网约车的市场彻底打开;模式已被用户广泛接受;技术层面的问题也基本上解决了,当然更高效更合理的车辆调度与派单撮合,还有进一步深化完善的必要与空间;市场格局,包括新进与淘汰机制,也大致清楚了;作为一款机动车个性化公共出行产品不可或缺,其难以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也显而易见。总之,积极地看,网约车商业模式、商业逻辑的打造,可以说已经完成大半。


从问题一面看,首先是网约车商业可持续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这是网约车行业发展的硬伤。其次是网约车行业同质化太严重,单纯比拼规模,这样的生存发展逻辑太低效、太不稳定。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有几点思考,供参考:


一是合法合规是前提,长期打擦边球不是办法。网约车不是私人小摊贩,是有规模的商业活动,因此不可能靠打擦边球生存发展下去。


二是充分认识和理解“三因素原理”,这是网约车问题的根本所在。违背“三因素原理”,是打不通网约车的逻辑的。


三是要承认网约车市场需求的有限性。


四是要认清网约车这一商业模式与生俱来的运行效率相对低、运营成本相对高的这个客观存在。规模—便利性—黏性—响应率—效益—横向替代与比较等,相互之间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和规律,改变不了,更无法超越。


五是不能无视巡游出租车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巡游出租车是所有机动车个性化出行问题的“锚”。如何既保持竞争,又能展现出网约车的独到,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六是针对网约车的属性和客观规律。比如说,是不是可以认真考虑走相对小众高端一点的路线?


作者|安静



责编|陈雪飞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中国交通新闻网,访问yuanben.io查询【3K41VE2W】获取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